奔跑的力量——2023·四川经济年终特稿

发布时间: 2024-08-13 来源:折叠滤芯

  倒计时!四川首条新建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成宜高铁开通在即,从成都平原到川南大地,风驰电掣的速度缩短时空,预见共进共兴的美好未来。

  强势头!今年前11个月,四川外贸“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同比增长49.8%,以新引质、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孕育蒸蒸日上的新动能。

  票秒空!成都各大演出场馆档期已排至明年5月,知名艺人争相入川开唱,“一票难求”的火爆现象,反映出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火热景象。

  站在2023年尾,四川迎来一桩桩振奋人心的大事喜事。回望2023年“稳”与“进”的历程,更令人心潮起伏——

  全省经济提高速度一季度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上半年追至与全国持平,三季度高出全国1.3个百分点,四季度朝着完成全年目标冲刺而去,画出一条逆境突围、追赶奋进的昂扬曲线。

  形势越是严峻复杂,挑战越是尖锐多变,越要牢记嘱托、保持定力、拼搏实干。四川人民始终铭记,新征程开局起步关键时刻,习来川视察,殷殷嘱托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一座“超级工厂”,崛起于龙泉山脉东侧。前不久,蜂巢能源(成都)动力电池制造及西南研发基地一期项目下线首批产品,一年内“开工”“投产”“上规”,创造了公司项目落成的新速度。

  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这是四川贯穿全年的主旋律。1月3日,元旦节后上班第一天,四川就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现场推进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擂鼓催征,释放出推动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的强烈信号。

  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源自2023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极不寻常: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头看,这一年四川承压前行,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殊为不易。

  在宏观环境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坏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就省内实际而言,一季度经济提高速度没有到达预期,市州发展快慢不均,民间投资提高乏力……四川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过险滩、闯难关,驶入加快追赶、持续恢复的上行通道。

  泰山压顶不弯腰,乱云飞渡仍从容。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的策略,以超常规举措补短板锻长板,坚定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针对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4月11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对坚决打赢促消费扩内需攻坚战作出部署,想方设法将人气聚起来、商气汇起来、烟火气旺起来,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持续用力帮助民营经济恢复元气。5月19日,省委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工作,强调从始至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助企纾困难点堵点集中攻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从省委工作会议到省委财经委会议,从省政府常务会议到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我省因时应势作出一系列安排,瞄准症结“点穴施针”,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7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上半年四川经济发展形势新闻发布会,公布GDP同比增长5.5%的成绩。这一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分别提高0.5、3.3、2.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全省多项经济指标扭转了一季度落后全国的态势,实现了从低于全国到追平全国甚至超过全国的跨越,极大提振全省人民的精气神。

  人们喜欢用“含金量”来描述政策的惠企利民度。四川及时制定一揽子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以“真金白银”送上“及时雨”,推动经济破浪前行。

  今年春节后上班不久,省政府出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36条”政策措施,既在财税、金融方面精准“滴灌”,也对投资、消费、外贸、产业等领域正向激励。

  政策实施百日之时,中国物流(泸州)公司享受免征“房土两税”约100万元,飞帆泰科技公司零抵押零担保办理到700万元政策性贷款,中欧汽车城办事人员体验到更高通关效率,一个个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跑团”“专班”“店小二”活跃在巴山蜀水间……

  专家评价,这些纾难解困政策注重满足多种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放水养鱼”则“水大鱼多”。目前,四川兑现惠企政策1279项,兑现资金近400亿元。

  保持政策延续性,相继出台加力接续新举措。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四川发布“19条”激发鼓励措施,从强化财税政策支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推动外贸提质增效、帮企业降本减负、推进企业快速成长等方面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1月底,聚焦恢复和扩大消费再颁布“22条”,大力促进汽车、住房家居家电、餐饮文旅、文娱体育会展等领域消费,巩固提升热气腾腾的“烟火气”。

  发展经济是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对四川来说,根本上是要立足省情实际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

  一年来,省委两次召开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经济工作: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聚焦“四化同步”,专题研究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回答了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等重大问题,推出塑造四川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长远之策;四次全会聚焦“城乡融合”,专题研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号召全省下大力气打好城乡融合发展攻坚战,努力在巴蜀大地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

  “一中心一策”支持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乐山加快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快速推进“四类”地区振兴发展,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连同去年以来出台的支持成都、攀枝花、广安等地开展差异化改革试验政策,省委战略部署一一落子,绘制出“五区共兴”的路径图。

  随着攀钢制造的钢轨投用到雅万高铁建设中,中国成为了全球为数不多长定尺钢轨出口国家之一。韦维 摄

  “重装之都”德阳,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研制的水轮发电机组出口坦桑尼亚,创下我国水电设备出口容量新纪录;“钒钛之都”攀枝花,攀钢集团供应印尼首条高铁雅万高铁的全线钢轨。两座老工业基地、两个三线建设企业,在新征程焕发新的时代荣光。

  靠什么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和高水平发展?四川给出答案: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加快构建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筑牢“绿电”优势。今年夏天,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一期并网发电。四川在水电装机容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基础上再出发,加大水光风储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力度,建设全国重要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

  “气大庆”呼之欲出。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年产量近日突破400亿立方米,约占2023年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5。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蓝图一步步“变现”,为横贯中国东西的能源大动脉源源不断注入绿色“血液”。

  拥有战略资源的攀西地区,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钒原料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重要的稀土供应基地。

  用好41个工业门类齐全的有利条件,四川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加快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前三季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规上工业部分)增加值增长7.3%,特别是细分领域的晶硅光伏、动力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0.3%、23.3%,钒钛、三聚氰胺、人血白蛋白等众多高技术产品产量领跑全国,进一步凸显四川在全国和全球产业版图中的“地标”位势。

  数字化浪潮滚滚而来,四川推动企业追“云”逐“数”创未来。目前,全省工业公司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上升至58%、81.4%,两个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一大批数字产线、无人车间、智能工厂、标杆项目如雨后春笋拔节而生。

  颗粒归仓庆丰收。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公布,四川今年粮食总产量718.8亿斤、增产16.7亿斤,创26年来(即重庆直辖以来)新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年初印发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实际完成9606万亩)、产量达到715亿斤以上,就是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让中国人的饭碗里多装“四川粮”。

  建好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四川在建立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推进种植园地优化改造和严格实行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同时,启动实施天府良田攻坚提质行动,整灌区、整市、整县、整片推进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多数都用在粮食生产。

  提高亩均单产,才能穰穰满家。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唱起高产竞赛曲,35个县以“绿色”为名开展高产高效行动,15个县瞄准“单科”整建制推进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在浓厚的“擂台比武”氛围中,各地涌现出一大批水稻亩产800公斤、玉米亩产700公斤、大豆亩产150公斤的高产典型。

  10月上旬,我省印发《“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方案》,确立到2025年建成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000个以上的目标。这一些平台载体落笔“土特产”文章,承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对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等具备极其重大作用。如今,四川有15种农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直观展现了持之以恒抓园区建设的成效和潜力。

  “冬游四川1元购”。最近,四川114家景区联手掀起冬季旅游推广热潮。四川文旅有多热?从“五一”、端午到中秋国庆,全省节假日旅游均全面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许多景区景点游客接待量攀上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与之相关,今年前11月,四川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736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全国高出2.2个百分点。

  消费是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围绕促进大宗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提振农村消费,我省着力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推出一批消费券、文旅券,带领企业开展1.6万余场各类活动。

  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内需重要组成。四川狠抓项目投资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在川项目和7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

  看“新面孔”,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二步工程、绵阳巨星稀土永磁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

  看“新进展”,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汉巴南铁路、宜攀高速、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引大济岷等工程加快实施;

  看“新实景”,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工程、绵阳至苍溪高速公路等即将陆续揭开面纱;

  看“新未来”,全省项目储备库项目个数及总投资大幅度增长,后劲十足。到10月底,700个省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10.8%,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任务。

  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四川各战线各领域“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努力跑在前列、多作贡献。

  12月初,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首破7000万人次,成都成为内地第四个“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成员;今年前11月,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过5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的近三成,覆盖亚欧100多个城市站点。从航空到陆路,从客流到物流,释放出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的新活力。

  “川渝一家亲”。两省市坚定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手打造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第四极”,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6月,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召开,继对产业、科技、民生等领域重大合作事项作出部署后,这次会议聚焦成渝中部崛起,明确将之作为两地互动协作的主战场。万达开、川南渝西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全部获批印发,年度重点任务加快实施,抱团当好川渝合作“桥头堡”。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承担的重大任务。共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跨省市“关银一 KEY通”,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突破1500万件次……川渝两省市跨区域协作的18条经验做法,今年被国家发改委对全国推广。

  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前三季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国比重6.5%、较上年末增加0.1个百分点;在蓉举办的第十九届西博会、在渝举办的第五届西洽会,以揽金的众多签约项目,释放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强烈“西”引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四川热情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建强开放平台,举办重大活动,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中提升影响力集聚力辐射力。

  这个暑假,世界目光聚焦四川,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大运会)在成都举行。这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不仅属于113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名运动员,四川也以赛为媒,扩大对外交往的“朋友圈”。

  就在大运会举办前夕,阿根廷正式公开宣布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成为继智利、巴西之后,第三个在成都设立总领事馆的拉美国家。目前,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的国家达23个,使成都“领馆第三城”的地位更加稳固。四川还新增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6对,总数达456对。

  把握国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时机,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纷至沓来。借助全国糖酒会、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第十一届科博会、第二十一届海科会、中国质量(成都)大会等,四川向海内外客商抛出“橄榄枝”,让“投资西部、首选四川”的共识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前10月,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到位资金2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9%,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就在11月底举行的2023中外有名的公司四川行活动中,我省签下390余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超5200亿元。

  互联互通是开放合作的重要基础。四川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推动“蜀道通”迈向“蜀道畅”。

  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开通运营,结束了川西北不通铁路的历史。新建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开通运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线铁路通道取得阶段性成果。尽管近期降温来袭,但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四川段)、渝昆高铁(四川段)、汉巴南铁路等建设工地上依旧热火朝天。

  12月12日,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单体投资顶级规模的高速公路项目——宜攀沿江高速,完成“世界级”悬索桥卡哈洛金沙江大桥首根主缆索股架设;以提档升级为目标,成渝高速、成南高速、成绵高速等扩容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非常关注的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工程,在硬岩掘进机助力下实现平行导洞贯通……四川外畅内联的公路大通道加速推进,九寨沟至绵阳高速、青海久治至四川马尔康高速、泸州古蔺至贵州金沙高速等即将迎来通车。

  沿着交通大动脉,川货出川出海一路通途。据成都海关统计,今年前11个月,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630.4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八位;四川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3911.5亿元,同比增长26.1%,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45.3%,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1.3个百分点。同一时间,四川跨境电子商务进出易规模达到1049.5亿元,首次跨过千亿元台阶。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省委省政府格外的重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加快打造“东数西算”战略支点。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15万个、规模居全国第六位,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超4000万,已建在建数据中心超38万架、上架率达51%。

  11月中旬,12家企业在2023天府数字峰会上签署四川省算力调度服务生态合作协议,共建算力调度平台。这一省级数字基础战略性项目,将逐步推动四川由“存数据”向“用数据”转变。

  碧波荡漾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此,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省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布局于此,科技味愈发浓郁。

  今年5月,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汇聚各方面资源力量,着力打造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2023年,四川充分的发挥院所高校众多、科教人才资源富集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频频传出捷报。

  在海拔4410米的甘孜州稻城县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月通过国家验收,不远处的“千眼天珠”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建成投用;在凉山州锦屏山地下2400米处,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大设施最近启动运行,为暗物质、中微子、核天体物理等前沿课题提供了一流实验环境。

  从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在川落地,到国防创新领域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川揭牌;从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持续扩容,到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全省占比突破六成;从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到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创新先行区……四川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带动增强四川经济发展的预期与信心。

  成都上线”亲清在线,开通政企互动的“总客服”、便企利企的“总平台”,今年共收到企业来电来信10万余件,企业诉求解决率、服务满意率均在95%以上。泸州推行执法检查“综合查一次”,做到“不叫不到、服务非常周到”。资阳通过线下帮办代办、线上“一网通办”等方式,实现高新区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等651项事项、临空经济区560项事项及雁江区274项涉农服务事项办事不出园区。

  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参加2023中外有名的公司四川行活动期间,永荣控股集团、广东心里程控股集团、美国雅保公司等纷纷宣布追加在川投资,并主动“代言”向同行企业家推介四川这方投资沃土。

  数据最有说服力。就在这两天,四川实有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0万户,以17个月的时间再上一个百万台阶。截至今年10月,成都新登记经营主体51.56万户,同比增长7.66%;经营主体合计386.46万户,同比增长17.65%。

  位于德阳广汉的东方宏华总装厂,是全球陆地石油钻机制造顶尖企业。德阳高新区供图

  赛迪顾问发布2023赛迪“百强县”“百强区”名单,四川7个县(市)、13个区登榜,入围总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仅次于江苏、浙江,这一成绩被观察者赞为“黑马”。

  在工信部公布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射洪市锂电材料,广汉市油气钻采装备制造,绵阳市涪城区连接器、绵阳江油市特冶新材料,攀枝花市东区钒钛,成都市青羊区航空配套、武侯区微波射频、新都区航空大部件、温江区生物技术药等9个产业集群闪耀其间。以广汉市为例,建成亚洲最大的油气陆地钻机研发制造基地,全球近千台(套)钻机产自于此,95%的国产大口径球阀、70%的国产压裂车从这里起运。

  县域兴则四川兴,县域强则四川强。巴山蜀水间一个个蒸蒸日上的县域,构成治蜀兴川的重要基石。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县域11个,较2017年增加7个;500亿元至1000亿元的县域17个,较2017年增加9个;200亿元至500亿元的县域66个,较2017年增加11个;200亿元以下的县域占比首次低于50%,“腰部”逐渐壮起来,取得向“橄榄型”演进的重要成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四川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支出稳定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扎实办好30件民生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居民就业更有奔头。各级各地用心用情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今年前10月新增就业88.32万人、同比增长3.3%。当前全省正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确保2024年春节前欠薪线索动态清零,让广大农民工安心、高兴回家过年。

  一老一小更有保障。在全国率先开展失能老人健康“敲门行动”,着力提升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想方设法解决养老机构适老化程度较低、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加速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截至10月底,已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195所,完成目标任务的97.5%。

  美好生活更有品质。积极回应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期待,今年新开工电梯加装4500部,同时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00个、开工率达100%。有序向社会免费开放文体场馆,截至10月底已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4950个。建成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3000个,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歇歇脚”“喝口水”的最美驿站。

  民生稳,人心稳;人心齐,泰山移。从年初到岁末,巴蜀大地号角嘹亮、勠力同心,尽是拼搏奋斗的身影。

  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定沿着习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四川人民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