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颈表面(凹面)的蒸气压应低于 平面的饱和蒸气差. •颗粒表面(凸面)与烧纳颈表面之间 存在蒸气压差. •烧结体系内,各处的蒸气压力差就
当球的半径比颈的曲率半径P大得多时,球表 面蒸气压Pa对平面蒸气压的差与∆P相比可以忽 略不计. 球表面的蒸气压与颈表面(凹面)蒸气压的差可 近似地写成
表面扩散:通过颗粒表面层原子的扩散来完成物 质迁移,可以在低得多的温度下发生。
蒸气压差∆Pa使原于从球的表面蒸发, 在烧结颈表面上凝聚下来,这就是蒸 发与凝聚物质迁移的模型,由此引起 烧结颈长大的烧结机构称为蒸发与凝 聚。烧结颈长大的速率随∆Pa 而增大.
只有那些有较高蒸气压的物质可能发 生蒸发与凝聚的物质迁移过程,如Nacl 和TiO2、ZrO2等氧化物。对于大多数金 属,除Zn与Cd,在烧结温度下的蒸气压 都很低,蒸发与凝聚不有几率会成为主要的 烧结机构。
( b)代表孔隙周围的空位 向晶界(空位阱)扩散并 被其吸收,使孔隙缩小、 烧结体收缩。
(a)代表晶界上孔隙周围的 空位沿晶界(扩散通道)向 两端扩散,消失在烧结体 之外,也使孔隙缩小、烧 结体收缩。
塑性流动与粘性流动不同,外应力σ必 须超过塑性材料的屈服应力σy才能发生。 塑性流动的特征方程可写成 η·dε/dt=σ-σy
原子向颗粒结合面的大量迁移使烧结颈扩 大,颗粒间距离缩小,形成连续的孔隙网 络,由于晶粒长大,孔隙越过晶界移动, 被晶界扫过的地方,孔隙大量消失。
烧结体密度达到 90 %以后,多数孔隙被 完全分隔,闭孔数量增加,孔隙趋近球 形并不断缩小, 在此阶段,整个烧结体 仍可缓慢收缩,但主要是靠小孔的消失 和孔隙数量的减少来实现。。
的自扩散。其基本观点是,晶体内存在超过该温度下平衡浓 度的过剩空位,空位浓度梯度就是导致空位或原子定向移动 的动力。
空位源远不止是烧结颈表面,还有小孔隙表面、 凹面及位错;相应的,可成为空位阱的还有晶 界、平面、凸面、大孔隙表面、位错等。
当空位由内孔隙向颗粒表面扩散以及空位由小 孔隙向大孔隙扩散时,烧结体就发生收缩,小 孔隙不断消失和平均孔隙尺寸增大。
空位由烧结颈表面向邻近的球表面发生体积扩散, 即物质沿反方向颈迁移。因此单位时间内物质的转 移量应等于烧结颈的体积增大
(1)由于颗粒结合面(烧结颈)的增大和 颗粒表面的平直化,粉末体的总比 表面积和总表面自由能减少;
负号表示作用在曲颈 面上的应力是张力, 方向朝向外,其效果 是使烧结颈长大。 随着烧结颈的扩大, 负曲率半径的绝对值 增大,说明烧结的动 力减小。
烧结的结果: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 增加,大多数情况下,密度也提高。烧结条件控 制得当,烧结体的密度和其它物理、机械件能可 以接近或达到相同成分的致密材料。
从工艺上看:烧结常被看作是一种热处理,即把 粉末或粉末毛坯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熔点的 温度下保温,然后冷却。
晶体粉末烧结早期的 粘结,即烧结颈长大, 可看作在表面张力作 用下,颗粒发生类似 粘性液体的流动,结 果使系统的总表面积 减小,表面张力所做 的功转换成粘性流动 对外损失的能量。
库欣斯基采用同质材料的小球 在平板上的烧结模型用实验证 实弗仑克尔的粘性流动速度方 程,并由纯粘性体的流动方程 出发,推导出烧结颈长大的动 力学方程。
原子沿着颗粒或孔隙的表面扩散,空位机 制是最主要的,空位扩散比间隙式或换位 式扩散所需的激活能低得多。 因位于不同曲率表面上原子的空位浓度或 化学位不同,所以空位将从凹面向凸面或 从烧结颈的负曲率表面向颗粒的正曲率表 面迁移,而与此相应的,原子朝反方向移 动,填补凹面和烧结颈。
等温烧结三个阶段的相对长短主要由烧 结温度决定:温度低,可能仅出现第一 阶段。
孔隙中气体的压力Pv与表 面应力之差是孔隙网生成 后对烧结起推动作用的有 效力
由于表面原子的扩散,颗粒粘结面扩大,颗粒表 面的凹处逐渐被填平。粉末极大的表面积和高的 表面能,是粉末烧结的一切表面现象的热力学本 质
较低和中等烧结温度:表面扩散的作用十分显著。 高温逐渐被体积扩散所取代。
烧结早期,大量的连通孔存在,表面扩散使小孔 不断缩小与消失,而大孔隙增大,结果好似小孔 被大孔所吸收,所以总的孔隙数量和体积减少, 同时有明显收缩出现。 烧结后期,形成隔离闭孔后,表面扩散能促进孔 隙表面十分光滑,孔隙球化,而对孔隙的消失和烧结 体的收缩不产生影响。
烧结理论至少指出了烧结过程也许会出现的物质 迁移机构及其相应的动力学规律,这些动力学 规律只有当某一机构占优势,才能应用。
不同的粉末、不同的粉末粒度、不同的烧结温 度和气氛、方式都可能改变烧结的实际烧结机 构和动力学功率。
蒸发与凝聚: 在蒸气压高的烧结以及通过气氛活化的烧 结中为重要的机构 。
皮涅斯最早提出: 烧结同金属的扩 散蠕变过程相似, 并根据扩散蠕变 与应力作用下空 位扩散的关系.
粉末在表面张力作用下产 生缓慢的流动,同微蠕变 极为相似,不同的只是表 面张力随着烧结的进行逐 渐减小,因此烧结速度逐 渐变慢。
当温度较低时,测定的 数据与按体积扩散预计 的曲线关系发生很大偏 离,比实际的扩散系数 偏高,这说明低温烧结 时,除体积扩散外,还 有表面扩散的作用。
表面扩散:在较低温度或极细粉末的烧结中,可能是主 要的;对于等温烧结过程,表面扩散只在早期阶段对烧 结颈的形成与长大以及在后期对孔隙的球比才有明显的 作用。
一、烧结的基本过程 粉末烧结后,烧结体的强度增加,首先是颗粒 间的联结强度增大,即联结面上原子间的引力 增大。
在高温下,由于原子振动的振幅加大,发生扩 散,接触面上有更多的原子进入原子作用力的 范围,形成粘结面。
粘结面扩大进而形成烧结颈,使原来的颗粒界 面形成晶粒界面晶界向颗粒内部移动,导致晶 粒长大 。
(1)粘结阶段——烧结初期,颗粒间的原 始接触点或面转变成晶体结合,即通过 成核、结晶长大等原于迁移过程形成烧 结颈。
在这阶段中.颗粒内的晶粒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颗 粒外形也基本末变,整个烧结体不发生收缩, 密度增加极微,但是烧结体的强度和导电性 由于颗粒结合面增大,有明显增加。
勒尼尔和安塞尔推导塑性流动烧结方程,计算表 面张力造成作用于烧结颈上的压应力,找出压应 力与应变率间的关系。
假定两球烧结后,烧结颈带 的大小等于两球贯穿形成透 镜状部分的体积。烧结过程 中,两球总表面自由能的改 变应等于总表面积的变化与 比表面能的乘积。
勒尼尔和安;塞尔认为: 烧结的早期,表面张力较大,塑性流动可以靠位 错的运动来实现,类似蠕变的位错机构。
烧结后期,以扩散流动为主,类似低应力下的扩 散蠕变,或称纳巴罗—赫仑(Nabbar ro—Herrin) 微蠕变。
微蠕变是靠空位自扩散来实现的,蠕变速度与应 力成正比;而高温下发生的蠕变是以位错的滑移 或攀移来完成的。
(1)烧结时,在颗粒接触面上容易形成稳定的 晶界,特别是细粉末烧结后形成许多的网状晶 界与孔隙互相交错,使烧结颈边缘和细孔隙表 面的过剩空位容易通过邻接的晶界进行扩散或 被它吸收。
(2)晶界扩散的激活能只有体积扩散的一半, 而扩散系数大1000倍,而且随着温度降低,这 种差别增大。
推导烧结速度方程,可采用 两种基本几何模型:假定两 个同质均匀小球半径为a, 烧结颈半径为x,颈曲面的 曲率半径为r
1945年,弗仑克尔提出粘性流动的烧结模型,模 拟了两个晶体粉末颗粒烧结早期的粘结过程。 他把烧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相邻颗粒间的接触表面增大,直到孔 隙封闭。 • 第二阶段,残留闭孔逐渐缩小。
第一个阶段,类似两个液润从开始的点接触, 发展到互相“聚合”,形成一个半径为x的 圆面接触。假定液滴仍保持球形,其半径为 a。
位交换位置,不断地向接触面迁移,使烧结颈长大;而且烧 结后期,在闭孔周围的物质内,表面应力使空位的浓度增高, 不断向烧结体外扩散,引起孔隙收缩。
晶体存在着超过该温度下平衡浓度的过 剩空位,空位浓度梯度就是导致空位或 原子定向移动的动力。
在颗粒接触面上空位浓度高,原子与空 位交换位置,不断的向接触面迁移,使 烧结颈长大;而且烧结后期,在闭孔周 围的物质内,表面应力使空位的浓度增 高,不断向烧结体外扩散,引起孔隙收 缩。
由于烧结颈长大,颗粒间原来相互连通 的孔隙逐渐收缩成闭孔,然后逐渐变圆 在孔隙性质和形状发生明显的变化的同时,孔 隙个数减少,平均孔隙尺寸增大,此时 小孔隙比大孔隙更容易缩小和消失。
粘结面的形成,通常不会导致烧结体的 收缩,因而致密化并不标志烧结过程的 开始,烧结体的强度增大是烧结发生的 明显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