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7日,到山东任职不久的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视察了莱钢主要生产线后,高兴地对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兰祥,总经理陈向阳说:莱钢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为钢铁企业作出了榜样。这次到莱钢的感受很深,莱钢从上世纪 70年代创建发展到今天,能取得这么大的发展,广大干部职员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其中有着很深的内涵,包括莱钢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团结奋斗,严格管理,关心职工,关注发展,带出了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形成了一套优良的工作作风,而且还引进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近几年来,莱钢的科学发展成就不但引起了行业关注,还引起了政府部门、各行业的频频凝眸。国家发改委四次通报莱钢节水经验;每年有来自省内外的数百家企业学习取经,试图破解莱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真经“密码”为“我”所用。莱钢以其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内容丰富的个性“密码”,成为了国有企业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代表之一。
莱钢的企业文化建设,富有创造性地运用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一有效载体,体现了“学习型”特色。2000年,莱钢炼钢厂首先引入这一被称为21世纪先进管理模式的前沿理论,并与企业传统的文化进行嫁接,在短时间内见到了实效,很快改变了炼钢厂的落后状况。莱钢集团决策层敏锐意识到这一创新对全公司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迅速进行推广。9年来,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使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在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树立新理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先进理念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个人和团队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引发了整个团队强烈的学习激情、工作激情、创新激情,从而使莱钢的管理、观念、环境、形象以及思维方法、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使莱钢企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型特色。他们把最欣赏和推崇的“系统思考”、“不归罪于外”、“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等理念与比较优势理念、抢占资源理念、快速推进理念、数一数二理念、不断整合内部资源理念、创造双赢理念、抢占前沿技术理念、经营资产理念、资本运营理念等九大理念融合,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完善和升华,并创造性地运用到莱钢管理的实践中,实现了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成为指导莱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方法论,创造了具有莱钢特色的管理经验。
把一系列文化理念应用于管理之中,使莱钢在快速提升经济技术指标、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优化工艺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莱钢把全集团视为一个大系统,遇事首先要系统思考,成为莱钢职工特别是公司决策层分析问题、进行决策的主要思想方法。使他们避免了寻求“症结解”的弊端,掌握了“根本解”的技巧,找准系统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赢得解决实际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过去,莱钢的炼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怪圈”:提高产量——增加冶炼强度——被迫大修——影响产量。每年第一季度都要对高炉进行长时间的大修,以至于年年一季度生产都一定会出现低谷,因而产量低、指标差,在全国属落后状态。集团公司连续三年确立的铁产量目标均没有实现。他们运用系统思考原理,全面分析与炼铁工艺相关的所有的环节,研究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制定了《炼铁系统赶超全国一流水平大纲》,建立起炼铁系统的大愿景,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并在原料、球团以及高炉操作、设备管理等方面制定出了支撑愿景的指标体系。终于使炼铁生产走出了怪圈,莱钢高炉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跨入了全国前十名。由此,他们先后实施了特钢系统“提高核心竞争力大纲”、普钢系统“深度挖潜方案”和“做强莱钢技术支撑体系”、“成本系统优化”等一系列系统提升方案,为莱钢实现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莱钢认真贯彻实施共赢共享、直到永远等文化理念,先后与 100多家能源、交通、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莱钢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莱钢真正品尝到了建设学习型文化的甜头,全新的理念改变了四万多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动态思考的理性让职工学会了如何更聪明地工作,大家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企业的共同愿景结合起来,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他们明确了上班要做四件事,即工作、生产、学习和研究,打破了创新只是少数人专利的神秘感,使创新变成了人人可为、事事可为的日常工作。近几年,莱钢平均每天都有一个管理或技术创新成果在酝酿或实施,不少成果一年可带来成百上千万元的效益。他们创造的连铸系统快速更换定径水口的专利技术,不但获得了国际“ 居里夫人”金奖,而且使连铸单拉炉数由过去的不到十炉提高到129炉,年创效益 2000多万元。同时,莱钢人还创造了冶炼1073炉不补炉、耐火材料消耗为零,转炉炉龄达到了37271炉等多项世界第一。
“莱钢应止步于 200万吨的产量极限!”数年前,有专家按照钢铁业“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在对莱钢的区位、资源、能耗、环保等指标做评估后曾如是说。专家觉得,超过这一极限,身处大山,无处腾挪的莱钢不仅无资源可拼、无能源可耗,仅水资源的匮乏就将窒息其发展空间。
为打破这一瓶颈制约,莱钢根据工艺特点,把分散在各个点与线上的污水处理设备“串联”起来,实现水的串级利用,满足生产用水和节水需求,形成了“三干多串零排放”(三干:干熄焦、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多串:水的串级利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热电、特钢、动力部等工序实现零排放)节水模式和工业水循环链。 使莱钢连续五年实现废水零排放,吨钢水耗连续四年保持了国内领先、世界领先水平,国家发改委于 2007年召开现场会推广莱钢节水经验。据专家测算,目前全国冶金行业吨钢耗水达到 8.6吨,如果全国行业新水消耗能达到莱钢的标准,一年可节约新水20多亿立方米,超过了葛洲坝的蓄水量。
莱钢是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较早的企业之一。从 2001 年开始,他们就确立了《莱钢建设生态化钢厂》的课题,先后与东北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联合组成了专家课题组,全方面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并应用于生产、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所有的环节。2005年10月,莱钢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围绕完善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四大功能(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内部废弃物消化功能、社会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莱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积极推广应用行业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自筹资金 21.7亿元用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拥有了50项自主创新成果和 14项国内领先的绿色环保技术,含有多项专利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已占据国内 50%的份额,并在俄罗斯、印度等7个国家申请专利24项。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大幅度的提升了设备正常运行效率,提升了技术经济指标水平,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控制了污染源点。这些技术先后在重钢、天铁、天管、沙钢等国内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并走出国门,落户泰国、印度,近三年,莱钢承担国内设计项目投资额 58.5亿元,国外设计项目(或总包)投资额达 115.7亿元。持续的技术创新,使长期制约我国冶金行业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也使莱钢在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增钢不增水、不增污、不增废,达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高度统一。
依托主流产品H 型钢,建立起铁素资源循环链。莱钢独家承担了建设部重点课题——“H 型钢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体系研究”,形成了H 型钢生产、钢结构加工、 房地产开发产业链,对实现钢铁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传统建筑材料开发中对环境的破坏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将烧结作为含铁固废资源化的重要工序,全部回收利用含铁高炉除尘灰、 烧结除尘灰、转炉污泥等资源,实现了铁素资源的闭路循环;将转炉炉渣、高炉炉渣深加工,回收利用铁素资源,形成了水泥、建筑材料产业链;依托氧化铁皮等钢铁副产品,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国家“863”攻关成果——《轿车用高性能水雾化钢铁粉末规模化生产技术》,提高铁素资源附加值,形成粉末冶金产业链,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基地。
加强能源再利用研究,建立起二次能源循环链。2005年以来,莱钢建设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提高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广应用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技术,高炉TRT 、CCPP 和干熄焦发电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炉窑废气CO 与污氮合成氨技术,形成了二次能源循环链,提高了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平。目前,莱钢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全部回收利用,余热余能装机容量达18万Kw,余热余能发电能力可达到总用电量的 30%。今年10月份,莱钢 120吨转炉工序回收能量比消耗的总能量多出1.522Kg/t钢,至此,莱钢共有 7座转炉实现了负能炼钢。在此之前,莱钢8座高炉全部实现了余热余能发电,年增发电量上亿千瓦时,仅这两项,每年增加效益5000多万元。
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起固体废弃物循环链。利用粉煤灰、高炉渣、石灰石尾矿生产水泥,目前已达到200万吨,“十一五”期间将达到10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今年投产的200万吨矿渣微粉生产线万吨高炉渣全部得到综合利用;利用焦化副产品建设煤化工项目,已开发产品14种,年产值5亿多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是莱钢发展的策略的核心内容。莱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断加大企业内部改革力度,先后于 1993年和1997年两次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共转岗分流人员1.3万人。“十五”期间,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实施两个转变、建立三个中心”的总体改革思路,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个目标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母子公司价值最大化;两个转变即从总厂到分厂的管理模式向母子公司管理模式转变,从母子公司之间以利润、成本为中心的经营考核方式向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转变;三个中心即集团公司为战略决策中心,各子公司为利润中心,子公司下属生产单位为成本控制中心。以此来实现了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人员、资产、财务“ 三分开”和业务、机构设置“ 两独立”。改革后,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机关机构比改革前减少11个,共精减、分离人员3036人。
进入“ 十一五”后,莱钢围绕“ 突出结构调整,着力自主创新,打造钢铁精品,做出莱钢特色,建设一流强企”的发展的策略,把结构调整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实施以产业体系、组织架构和工艺、产品结构为主的调整策略。莱钢与许多国有企业一样,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办社会使莱钢在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多了很多羁绊,存在着投资分散、资产结构不合理等状况,2005年之前,莱钢集团公司投资领域涉及矿山、制造、金融、商业、建筑、服务等9个行业,共有 100多个法人单位,辅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达三分之一,使集团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公司发展受到制约。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莱钢于 2006年积极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实质性调整莱钢的产业体系。 到目前,莱钢已有 11 家单位完成改制并挂牌,莱钢与这一些企业建立了以产权为纽带关系的新型管控模式,集团运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加快推进阶段性战略转移进程,实现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用户导向型转变。莱钢按照市场之间的竞争对企业的客观需求,改革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将原有轧钢生产线重组为棒材厂、型钢厂、板带厂、特钢厂4个生产厂,组建销售中心、并借鉴“事业部”制组织架构模式,对应专业生产分别成立了4个专业营销部门和4个产品研究开发部门,建立了四厂、四部、四所紧密连接的产销研一体化运行框架,使莱钢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形成了以销售为中心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模式。
通过配套建设大型H 型钢生产线和宽带生产线等项目,实现了以大换小、以新换旧、投资上百亿元对工艺、技术装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升级换代,实现了高炉、转炉、焦炉、烧结、制氧等主体设备的大型化、现代化,从而使莱钢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提高了整体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了质量档次,拓宽了产品领域。通过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提升了莱钢H 型钢和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品牌。目前,产品结构由过去的螺纹钢建材一统天下变成了以型钢、板带材、特殊用钢为主,板带比达到 30%以上。H 型钢成为全国冶金行业首批获得“中国名牌”的产品,轴承钢等荣获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齿轮钢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优势突出的H 型钢+优钢结构。围绕这一比较优势,莱钢加大新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他们自主研发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支柱用H型钢、门架槽钢、欧标系列型钢、热轧 F型钢等产品呈现出良好的市场态势。今年下半年,莱钢逐渐完备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轨排生产控制技术,成功实现了磁悬浮轨排的批量化生产,使制约我国磁悬浮交通发展的瓶颈问题被攻克。同时,他们还成为京沪高速铁路主要钢材供应商,目前已签定 35万吨供货合同,完成 18.24万吨,京沪高速铁路全线个车站将用莱钢的钢材建设。莱钢重视国内核电事业发展,于近期成功开发了满足核电工程要求的多个规格欧标H 型钢。并于今年10月18日取得了首批三个规格的核电工程用H 型钢供货合同。该批产品将首次应用于广东核电集团承建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以及广东阳江核电站三个建设项目,莱钢也由此成为了核电工程用高端H 型钢国内首家生产和供货企业。
高水平完成淘汰落后,逐步优化莱钢工艺技术结构。2005年以来,莱钢集团陆续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3座25吨电炉、2座 4.3米焦炉、4座 128立方米高炉,淘汰落后产能 168万吨,使莱钢每年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 3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1660吨,年节能量10.19万吨标准煤,直接效益上亿元。至 2007年底,莱钢已完成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范围内的所有项目,提前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任务。
社会责任是判断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价值的试金石,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不仅要关注企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看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是否尽到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必须承担对应的社会责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位的是发展,企业只有发展了,才有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莱钢2005年跨上千万吨钢台阶后,适时推行了由做大向做强的阶段性战略转移,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品质,去年实现利税 96.7亿元、为国家贡献税收 58.6亿元,“十五”以来,莱钢已累计实现税金达140多亿元。莱钢始终把做强做大企业,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莱钢提出并贯彻落实了“占用要有偿、投资要回报、流失要追究”的经营管理理念,高度强调回报股东,确保了国家这个最大股东的收益,截至 2007年底,莱钢拥有总资产 620亿元,与1970年建厂初期相比,净资产为国家投资总额的28倍多,等于为国家新建了28个同等规模的钢铁企业。在致力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莱钢还为山东钢铁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划转、兼并等形式,莱钢先后盘活了韩旺铁矿、沂蒙冶炼厂、黑旺铁矿、鲁银投资、齐鲁证券、山东冶金设计院、烟台钢管总厂等一批困难企业,为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尽到了一个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莱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把一名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不让一名敬业爱岗的职工受下岗和失业之苦”,职工年平均收入比“十五” 初增长了一倍多。 关心困难职工生活,维护的利益,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职工互助储金”、“职工意外伤害互助金”和“职工患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本金合计达到1.8亿元。目前,莱钢没有一户家庭看不起病、没有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入不起托,住房、交通等条件也都有了显著改善。
莱钢把回报社会、支持“三农”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国有大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强劲增长。近几年,莱钢在物流储运、耐火材料、钢铁深加工等领域主动向地方转移部分项目,为农村发展配套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莱钢周围的5个乡镇全力打造“钢”字号特色经济,依托莱钢发展各类配套企业1000余家,以泰达车库、粉未冶金、C 型钢等投资过千万的 32个骨干项目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莱芜市在钢铁链上的从业人员达 10多万人,为钢铁链服务的人员达30多万人。为保护农民的耕地,莱钢把大型H 型钢项目建在荒山上,全是靠开山劈岭搞建设,仅工程的场平费用就多支出7亿元。按国家钢铁企业建设用地标准估算,节约耕地1860亩。
热心公益事业是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年来,莱钢持之以恒资助希望工程,先后资助了上千名失学少年重返学堂;热心文化和慈善事业,每年都向山东慈善机构捐助款物,连续五年资助山东吕剧团500万元。每逢兄弟地区发生灾难,莱钢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仅在四川汶川发生 8.0级大地震后,莱钢在第一时间就捐款 824万元,随后,又先后捐款近 1300多万元,成为山东省管企业中捐款数额最大的企业之一。同时,莱钢承担了为灾区建设83间钢结构板房的任务,为了建震不到、震不垮、让灾区人民放心的“钢房子”,莱钢选拔了 40多名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骨干人员赶赴抗震一线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四川北川群众和山东省领导对莱钢的建设速度、质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给予了很高评价。
莱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兰祥对企业回报社会感触很深:企业要有对人民、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只有懂得感恩的企业,才是负责任的企业。作为企业领导者,既要关注企业现实的发展成就,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空间;既要关注本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更要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莱钢要为国家多贡献“金山银山”,更要为老区人民留下绿水青山。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社会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