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基础研究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发布时间: 2024-06-12 来源:开云APP网站

  7月19日,中央、国务院总理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弘扬科学精神,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推进改革,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此次座谈会后,多位科学家围绕基础研究的长远目标、发展策略以及评审评价方面展开讨论,展望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

  “我们到了要大声疾呼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时刻。”在座谈会上说。这让多位参与座谈会的基础研究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

  多年科学技术创新实践已经表明,基础研究是推动原始创新、构筑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楼”的基石。

  “卡脖子问题的深层原因还是我们基础研究跟不上,这里的基础研究,除了自由探索外,还应该包括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对《中国科学报》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认为,应充分理解“需求导向基础研究”的内禀必要性。“需求不仅仅是基础研究的长期目标,而且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他说,需求中产生的基础科学问题必须精心提炼,明确什么是真问题。

  “什么是值得国家着力攻关的领域,应当有科学界共识的国家层面生成程序,而不是从部门和个人利益出发的上报和批示。”孙昌璞强调。

  为此,调动企业组织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加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志在必行。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企业的联合基金在引导、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上发挥出及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实际的需求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成效渐彰。

  科学家们期待,要逐步鼓励公司参与联合基金,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研究将反哺企业创新,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相关领域、行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转型期,研究范式面临重大变革。在此次座谈会上要求,应推动交叉科学发展。这也是科技界对基础研究的共同期待。

  今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现有9个科学部整合为4个板块的资助布局,“交叉融合”是4大板块之一,提出“以重大交叉科学问题为导向,探索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和支持交叉研究的新机制,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共性知识和原理”。

  “交叉学科应明晰其内涵和意义。包括交叉科学在内的新兴学科,要成为独立的学科,就应当有自己内在特有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集合在一起。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科学!”孙昌璞表示。

  加强基础研究,离不开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专注。对此,此次座谈会上,说,要营造潜心向学的良好科研生态,弘扬科学精神,尊重规律,激励创新,宽容失败。

  对于如何宽容失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表示,为鼓励大胆试错、大胆探索,应建立起基础研究的容错试错机制。“不冒风险,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基础研究。”他说。

  同时,如何更好地对人进行评价,也是科学家们高度关心的话题。“对科学技术人员的评价应重在对标志性成果或代表作的评价。对科学研究的评价则主要是3个方面:发现了什么或者发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或者价值以及真实可靠性。在可靠性评价中,同行评审的水平或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可作为重要参考。”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建议。

  此外,多位科学家建议,应当对人才类项目予以长期稳定的支持,从事周期长、失败风险高的基础研究项目。“特别是对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在引进高水平人才方面倾斜资源,进行长期稳定支持,避免他们为维持科研活动,而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争取相对容易获得、科学问题难度不大的项目。”陈发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