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非晶合金分会场暨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2019年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8-21 来源:开云APP网站

  年10月15-16日,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年会以“创新引领,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钢铁强国”为主题,围绕冶金与材料理论、工艺、产品、应用及其绿色化、智能化展开交流,研讨冶金学科钢铁铁行业发展趋势。本届年会设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展览展示、墙报等部分,共收到论文950余篇,结集出版论文700余篇,分设20个技术分会场,发布报告420余篇,墙报展示90篇,参会人数达1300余人。

  15日上午,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务院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院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何文波出席主会场会议并致辞。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中国检验测试创新联合体主席张晓刚,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志凌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创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钢铁强国的思考和建议。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副社长井上昭彦(Akihiko INOUE),韩国金属和材料学会理事长金成俊(Sung-Joon KIM)出席会议并做报告。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出席并分别主持了会议。与会代表们也结合当前形势,对钢铁工业怎么样做科学技术创新、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钢铁强国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探讨。

  会议还举行了第九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及“中国金属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15日下午,非晶合金分会场暨中国金属学会非晶合金分会2019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东会议厅召开。来自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160余位代表参会。

  会议由非晶分会秘书长刘国栋教授、清华大学姚可夫教授、东南大学沈宝龙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张伟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惠希东教授、中科院金属所张龙副研究员等先后主持。非晶分会主任委员周少雄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出席会议并作《熵(序)调控合成新材料》的特邀报告,报告主要阐述了经过控制无序度/熵来探索材料的新的思路和途径,其中非晶合金就是典型通过快速凝固或者不同元素的混合,引入“结构无序”而获得的高性能合金材料。汪卫华院士在报告开始前总结了非晶发展的几个典型阶段,并提出未来非晶4.0的发展目标,汪院士认为,在如今的大数据、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终将落伍,协同创新将成为主流模式。

  随后,清华大学姚可夫教授作《高Bs铁基软磁非晶合金研究进展》报告;深圳大学沈军教授作《基于非晶的纳米结构及其功能特性》报告;中科院金属所李毅研究员作《缺口对非晶变形的影响》报告;北京科技大学惠希东教授作《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性能研究》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张伟教授作《“金属-类金属”型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的报告;中科院金属所张龙副研究员作《内生亚稳相Ti基非晶复合材料》报告;东南大学沈宝龙教授作《铁磁性非晶合金结构不均匀性调控与力学性能变化》报告;上海大学王刚教授作《锆基非晶合金对大鼠骨组织的影响》报告。

  16日,合肥工业大学张博教授作《FeSiB三元非晶合金熔体原子扩散实验研究》报告;长春工业大学赵占奎作《Fe基非晶粉末的PVD-CVD绝缘处理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刘雄军研究员作《高熵非晶合金的异常玻璃转变行为》报告;山东大学胡丽娜教授作《金属玻璃熔体异常黏度降低的根源研究》报告;山东大学(威海)王丽教授作《调控非晶合金结构提高其塑形变形力》报告;清华大学陈娜副研究员作《基于磁性非晶合金的金属-半导体-金属转变行为研究》报告;东莞宜安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博士作《块体非晶合金材料产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介绍》报告;江苏集萃安泰创明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广强博士作《非晶节能材料在高频电机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深圳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10位优秀论文作者分别作了口头报告。

  报告结束后,会议为优秀墙报获奖者颁发了证书。此次非晶分会年会共收到25篇论文墙报,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的无记名投票,施凌翔(清华大学)获优秀墙报一等奖,苗芳(东南大学)、尚书瑞(大连理工大学)获优秀墙报二等奖,梁丹丹(深圳大学)、楚威(山东大学)、崔雅宁(山大威海)获优秀墙报三等奖。

  会议最后,非晶分会副主任委员姚可夫教授作大会总结。姚可夫教授首先代表非晶分会表达了对与会者的感谢,并对本次会议情况做了总结:非晶分会场在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全力支持下,共收到摘要及全文投稿60余篇,墙报展示25篇, 会议报告27篇,其中特邀报告17篇,优秀论文口头报告10篇,会议时间安排紧凑,每个报告结束后都进行了学术讨论,为到会代表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