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粤港澳同一堂课·中小学智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在深圳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1-06 来源:开云APP网站

  在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主题是“A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旨在贯彻落实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数字化行动,展示粤港澳三地中小学AI助推智慧课堂教育学生的方式、学习方式、教研方式转型的方法与策略,推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承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湖高级中学协办。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海东和深圳市罗湖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马莉分别致辞并讲话,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姚轶洁主持开幕式。活动内容精彩丰富,包括“AI助教”“AI助学”和“AI助研”三大环节。全省约300名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线万次点播量。

  开幕式上,李海东强调,“要积极把握AI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机遇,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要积极探索AI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数字画像,同步开展数字化教研”以及“要积极应对AI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新挑战”。他希望粤港澳中小学一起努力,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教育智能化发展,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和智能体协同育人的教育ECO,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马莉表示,本次粤港澳同一堂课交流展示活动以AI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旨在探索AI在教育的运用创新、共谋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彰显了对未来智慧教育的前瞻视野和不懈追求。

  在“AI助教”环节,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的孙文博老师、香港佛教筏可纪念中学的曾治平老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的彭慧姣老师、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的耿梦浩老师、广州市白云区平沙培英学校的黄钰娇老师和广州市白云区景泰小学的朱莲凤老师分别在线下、线上展示了高中物理《静电的防止与利用》、初中历史《从 清明上河图 浅谈宋代社会生活》、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小学数学《探索图形-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以及小学数学《百分数》五节智慧课程。孙文博老师、彭慧姣老师和曾治平老师在活动现场分享了教学思路。

  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陈小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汪晓东分别对各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陈小波认为,孙文博老师的高中物理课是以学习为中心,基于AI大数据的高效课堂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该课例充足表现“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通过探索AI融合教学,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与精准评价,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育人品质。

  汪晓东认为,公开课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在于使观课者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听完后能轻松的获得灵感启发。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创新性、开拓性的人才,我们应该转变学习理念,从“基于理解的学习”跨入“基于创作的学习”。借助AI,孙文博老师的高中物理课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王学男副研究员作了题为《A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专家报告。王学男围绕“如何理性看待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怎么样影响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怎么样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3个问题展开演讲。王学男认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给人类文明及教育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面对人工智能要重新思考教育。针对人工智能挑战,要立即采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策略,批判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学生增强提问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AI助学”环节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牟博宸主持。香港、深圳和广州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分享了AI助推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

  香港秀茂坪天主教小学崔善彤主任和香港圣若翰天主教小学校长余文清联合奉献了《AI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之实践及反思》的主题分享,分别结合本校校情介绍了AI助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校长章顾胜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作了题为《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方式变革》的主题分享。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数字技术和资源为支撑,通过创设智慧协同的数字化环境,探索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实施“3+e+N”的教学模式,开展灵活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生涯发展指导,取得良好成效。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姚轶洁主任作了题为《基于开源鸿蒙和人工智能的智慧作业批改与评价研究》的主题分享,介绍了省教育研究院开展该项研究的项目背景、研究重点和研究进展等内容。她认为,未来可实现作业数据的伴随式采集、多维度全方位分析,建立知识图谱应用的大单元备课机制,助力学校科学管理和区域教育科学决策。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希哲副教授作了题为《AI赋能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理论、技术与实践》的专家报告。王希哲从AI赋能教育的新机遇、理论发展、个性化学习支撑技术、实践原则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展开了报告。他认为AI能够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实现高质量的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和面向人全面发展的适性服务。AI赋能个性化学习应用包括学情预测、协作干预和问题生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I助研”环节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讲师欧阳硕主持。广州、深圳两地的校长、教研机构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代表介绍了区域和学校推进智慧教研的做法与取得的成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科学城实验学校校长周小飞作了题为《数字化校园建设赋能教研方式变革》的主题分享。他介绍了学校通过课前集体备课、优课打磨,课中课堂反馈,课后教学反馈、学情分析的方式探索了数字化建设赋能教学教研的实践。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张伟春作了题为《GAI赋能的和课链式反应》的主题分享。张伟春认为,数字素养是一场共同的践行,它不是通过培训或测评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项目设计与组织出来的,是教学与教研的双重转型。而这要使用到“传帮带要做链式反应”“把自己作为方法”“GAI赋能学、用、创、传”和“通过微创新实现大合作”4个策略。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春娥作了题为《数智赋能区域教师培养范式》的主题分享。李春娥介绍了罗湖区通过搭建数智教育建设总体框架(1+1+3)、数字化转型共同体建设、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在“AI助研”环节,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詹春青主持圆桌交流,与会嘉宾围绕“智慧教研的实践、挑战与展望”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教科室曾文主任、中山市南头镇民安小学严玲珍校长、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国喜院长、河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颖敏院长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杜炫杰教授分别作为学校科组、校长、区域与市域教科院院所负责人、高校专家代表,介绍本校、本区域、市域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与取得的成效。

  曾文介绍了学校科组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他认为借助“师评+机评”双评价,使得教学环节更清晰,循证教学更灵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优化教师教学决策,助推课堂教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他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情感渗透尚且存在一定难度。

  严玲珍介绍学校整校推进CSMS(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的实践,她认为借助CSMS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使得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有了较为科学的测评方法。教师通过解读CSMS智能化、自动化生成的大数据报告,不仅仅可以像“照镜子”一样反观自己的课堂,又能得到骨干教师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点评,使得年青教师更快站稳讲台,助推年青教师专业发展。她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机器没办法识别学科特性,需要学科教师、教研员全程分析与指导。

  张国喜介绍了区域推进多模态教学评价的实现,他认为借助智慧教研实现了双画像,即给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数字画像+给教研员的教研视导进行数字画像,实现了备课-教学-评价的闭环。他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难以做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规模化学习的平衡与统一。

  李颖敏介绍了河源市作为广东省唯一整市、全学科推进CSMS的代表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建章立制,凝聚市域与区域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力量,打通市、区、校、学科的链条,有效整合,有序推进。她指出,智慧教研的挑战在于教师解读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报告有难度,有必要开发智能体帮助更广泛的教师群体更科学、精准、正确地解读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杜炫杰教授总结了一线开展智慧教研的实践具有数据性、循证性两大特点。他认为,开展智慧教研实践的本质是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智慧教研以其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精准评价为传统教研注入了活力与动力,得益于数据这一生产资料。因此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与有效应用决定了智慧教研的成效是否显著,因此循证教学与评价必须基于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支持与前沿的智能分析技术的支撑。他指出,未来智慧教研应该朝着注重情感渗透与人机互动的方向发展,对教师而言,AI犹如陪伴式的个性化教学助手也会成为现实。当然,不论技术怎么样发展,教育技术与教育方法的理念的融合,应遵循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发展与成长自然规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姚轶洁对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她指出,自2019年起举办“广东省中小学智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年,每年展示的优质智慧课堂始终依托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层次地融合,不断迭代发展,逐步呈现出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向学科教学范式转型、学校育人体系重塑不断拓展深化的演变趋势,体现了教学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未来,省教育研究院将进一步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大趋势,点燃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情热忱,拥抱数字化教育发展新生态,不停地改进革新教研方式,强教研、强教育,力争教研有智慧,教师有发展,学生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