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小零件里的大抱负

发布时间: 2024-12-17 来源:开云APP官方网站

  习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7月26日,赵乐际委员长在《中国人大》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代表依法履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的宣传,把他们的履职故事鲜活地讲出来。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马兵是黑龙江省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马恒昌小组的组长,也是“开国劳模”马恒昌的孙子。75载光辉岁月中,马恒昌与马兵祖孙两代人秉承着敢打硬仗、勇攀高峰的工匠精神和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与马恒昌小组组员一起,共同书写了中国工人为祖国富强倾情奉献的恢弘篇章。

  近日,《中国人大》杂志社记者走进马恒昌小组,倾听马兵讲述一线工人代表的奋斗故事,展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劳动荣光。

  列车驶向齐齐哈尔的途中,蜿蜒的嫩江哺育着富饶的黑土地,北大荒延绵不绝。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便是工业重地。这里培育出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传奇班组——马恒昌小组,它以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马恒昌命名,被誉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配套分厂精密车间(马恒昌小组)党支部书记、马恒昌小组组长马兵,接过了爷爷传下来的“接力棒”,站在了爷爷当年奋斗的岗位上。这是荣誉的传递,更是使命的传承。

  如今,作为人大代表的马兵带领马恒昌小组接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发扬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秉承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之歌。

  千分尺是一种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测量一根头发丝的粗细。在马恒昌小组展览馆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一把千分尺。这是马恒昌生前使用过的,尽管布满岁月的痕迹,它依旧散发着柔亮的光芒。1948年,为了支援前线,马恒昌捐献过一把一模一样的千分尺。

  那年11月,马恒昌所在的沈阳第五机器厂小组接到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制造17门高射炮的闭锁机。未解决器材短缺问题,马恒昌捐出了全家省吃俭用买下的一把千分尺。当时敌机不断轰炸,但马恒昌手不离车床摇把,紧盯着车床钻头一动不动,保质保量完成了这项艰险的任务。

  1949年春,马恒昌所在小组带头向全厂职工倡议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小组组长。

  1950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马恒昌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小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马恒昌本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开国劳模”。在国庆招待会现场,与马恒昌热情握手,举杯示意,声音洪亮:“为了工人阶级幸福干杯!”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从沈阳迁入齐齐哈尔的马恒昌小组主要承担着数控铣镗床、压力机等重型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加工任务。马恒昌提出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做企业主人”的理念,不断的提高劳动技能,突破劳动纪录,淬炼出生产班组的“三宝”——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技术革新。

  在那个时代,“三宝”百试百灵,不断激发起工人们的生产热情。1951年,马恒昌向全国工人班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全国各地一万八千多个班组积极做出响应,工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

  从1950年至1978年,按照全国平均生产效率计算,马恒昌小组在29年里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作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第一个倡议开展劳动竞赛的班组,马恒昌小组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从孩提时起,马兵就知道爷爷马恒昌是工人的优秀代表。每次爷爷从北京开会回来,总有队伍敲锣打鼓去迎接,小小的马兵也在其中。“爷爷从欢呼声中走来”,马兵这样回忆。

  马兵还记得,有一次出于好奇,他偷偷翻开了爷爷的包,里面全是切刀、卡钳一类的工具。顽皮的他拿着这些家什去挖土,结果爷爷大发雷霆。后来马兵认识到,产业工人手中的刀具,就像战士们手中的枪一样重要,这让马兵对产业工人的工作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像爷爷一样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像爷爷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工人”,成为马兵的信念与追求。

  在通用技术齐二机床,能进马恒昌小组是一种荣誉。不靠爷爷光环照耀,也不靠组织特殊关照,马兵发愤图强,通过5年半自学,获得大专和本科文凭,掌握了车工基本功。

  2004年,经过层层选拔考核,马兵进入马恒昌小组。2005年,厂里配备第一台数控车床,马兵成为小组第一个掌握数控车床技术的新型车工,之后成为全厂掌握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技术的第一人和小组数控化生产的带头人。

  时代在变、设备在变,而精神始终没变。多年来,马恒昌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已经融入马兵的血液。马兵始终传承和发扬马恒昌小组工作法,坚持“思想工作做在前、艰苦任务强在前、完成计划干在前、遵守制度走在前、关心同志想在前”的“五在前”工作准则,助力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如今,在通用技术齐二机床大院门口,依然伫立着马恒昌的雕像,他手拿生产工具,目光坚定望向远方。每当马兵捧起沉甸甸的荣誉,爷爷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

  “我们时刻铭记建组初期‘胸怀全局、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一定将马恒昌小组的好经验、好作风、好传统接过来、传下去!”马兵动容地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老一代产业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到今天依然没有过时。”马兵说,曾经的马恒昌小组,现在是通用技术齐二机床配套分厂精密车间。直到今天,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仍是这个车间的核心工作目标。

  走进马恒昌小组所在车间,伴随机声隆隆,工人们井然有序、熟练操作,一个个硕大的工件正被生产、加工、组装。见到马兵时,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一台数字控制机床,两眼紧盯工件的细微变化。“工件加工精度要求高,干起来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说。

  2005年,通用技术齐二机床引进第一台数字控制机床,马兵成为指定操作人。为完成任务,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大,夜以继日地学习数字控制机床理论知识和技术。

  几个月后,马兵接到两个曲线零部件的加工任务。这两个部件,一凹一凸,要求能闭气,还要耐得住1000摄氏度的高温。学会操控数字控制机床的马兵下足了功夫,任务交工验收后,厂领导对马兵交代实底儿:这两个部件是核心零部件,如果封闭合格每年将节省千万元资金。

  这次任务开启了马恒昌小组数控加工的新时代。2012年,36岁的马兵接过老组长孙普选的“接力棒”,担任马恒昌小组第18任组长。此时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已进入到“量身定制”时代,每次加工任务都犹如闯关。这其中就包括环缝总装焊接系统生产任务。

  马兵和记者说,传动丝杠和丝母是环焊机内部的关键零件,一台环焊机需要15种丝杠丝母,每一种丝杠丝母的加工数量为57套,加工要求300毫米长的丝杠累积误差仅为0.02毫米。关键时刻,马恒昌小组主动承担了环焊机全部丝杠丝母的加工任务。

  马兵和同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选出了合理的加工工艺和性能可靠的合金刀具,自制了加工零件所需的30余种工装和夹具,以保证达到图纸设计的要求。“在加工完成后,我们通过反复实验检测,所加工的零件全部符合图纸设计的要求。”最终马恒昌小组加工的近千套丝杠丝母无一废品、按期交付,为环缝总装焊接系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马兵担任马恒昌小组组长的第13年,马兵带领马恒昌小组把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作为攻关重点,紧紧围绕生产任务和关键件提质增效,当好制造强国、振兴机床产业排头兵。

  从2021年开始,马兵带领马恒昌小组主动承担国家重点项目核心零部件加工任务。2023年,完成139台产品配套机加工任务,小组年度完成率比2022年提高31%,产品一次合格率为100%,走出了一条新时代数字化产业技术升级的发展新路。

  “发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是我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方法。”马兵说,“相信通过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端数字控制机床产品将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现在我也像爷爷一样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身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我要依法履职尽责,发挥好代表作用,传递好人民声音。”

  2023年,怀着激动的心情,马兵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表示,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自己工作和专业特长,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为我国产业工人鼓与呼是职责所在。

  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马兵提交了关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关于国家依托黑龙江现有基础研究支持建设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装备制造重点实验室等建议。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马兵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加强职业教育能力提升,助力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调整教育资源,搭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培养更多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跟随马兵的脚步,记者来到齐二机床技工学校,“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标语映入眼帘。在数控实训车间,一台台数控机床有序摆放,学生制作的工艺作品栩栩如生。

  “要拥有技术和市场的主导权,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但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加上高职院校扩招,目前技工教育招生出现了较大困难。”结合自己工作和在一线深入调研情况,马兵建议,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招生平台,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招生纳入省级招考平台,将普通技工学校纳入市级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生平台,以解决招生难问题。

  马兵还建议,将技工教育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学信网查询平台,对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参加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按照相应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享受相关待遇,为技术工人成长成才创造更好政策环境。

  一个好建议的提出离不开深入基层群众,提高履职质量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参加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代表团第三代表小组专题调研、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安全生产“一法一例”执法检查、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环境司法工作调研……马兵积极参加调研和执法检查等活动,关注民意、倾听民声,“深入调研丰富了我的认知阅历,是真真切切帮助我更好履职的不二法宝”。

  奋斗未有穷期,履职尽责永远在路上。马兵表示,将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人代会精神,继续传承弘扬马恒昌小组精神,许党报国、有关必攻,履职为民、建言献策,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金牌蓝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75年前,新中国成立。工人马恒昌扛起了发展民族机械工业的大旗,他以身作则,不仅成为开国劳模,还带出一个声名赫赫的模范班组。

  75年后,他的孙子马兵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在工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勇打头阵、敢为人先,带领班组在新时代再创佳绩。

  马恒昌和马兵,这对接续奋战在工业一线的祖孙两人,怀揣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流淌着永创一流的精神血脉,诠释着中国工人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实干担当。

  “进入小组后,我的工位正对着墙上爷爷的照片,总觉得爷爷一直在看着我工作。”抚摸着爷爷雕像的马兵,仿佛又听到了爷爷的谆谆教诲,激励他奋发有为、不断前行。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多年来,马兵铆足干劲闯劲钻劲,带领组员先后参与技术攻关21项,实现革新成果15项。马恒昌小组这个火热的战斗熔炉,一直鼓舞着更多工人持之以恒磨炼本领、建功立业。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个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远大目标、宏伟蓝图,必将在一代代产业工人追求卓越、脚踏实地、薪火相传的不懈奋斗中逐一实现。